主页>女孩起名

君王名讳

作者:起名之家 发布时间:2021-04-16 16:37:00
姓名避讳是古老的,本来是人们在对事物不认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在专制制度下,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尊崇专制君王的方法和手段。凡文字上,都不得触犯当代君王名讳,有时对前朝的君王名讳也不得触犯,必须用其他方法来回避。
 
避讳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用同义互训的字来代替。秦始皇名政,政与正同音,遇正字改为端,正月为端月,琅琊台刻石作“端平法度”“端直敦忠”。“端”字均为正字,因避讳而改。汉代沿用其法,汉明帝名刘庄,讳“庄”字,东汉人不仅将在庄光改为严光,鲁庄公、楚庄王都被改为鲁严公、楚严王有时因避讳用墨围空字或以“某”字、“讳”字来代替。《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是代替汉文帝太子刘启的“启”字。许慎《说文解字》对东汉光武,明、章、和、安诸帝的名字,皆注“上讳”,空其字不注。宋人刻书,有时碰到讳字,而刻上如“渊圣御名”等。有的用缺笔省字的方法,唐朝人编《隋书》,为避李世民讳王世充作王充。清康熙帝名玄烨,或将玄字改为元,或将玄字写作“玄”,缺最末一笔。还有用改音的方法来避讳的。
君王名讳
避讳的种类很多。有改原来姓氏的.汉安帝刘庆,为避讳,庆氏改为贺氏。《挥鏖前录》卷三《蜀中大族犯高宗御名各易其姓》条载:宋高构赵构中兴之初,蜀中大族犯御名之嫌音,而游宦参差不齐,仓卒之间,各易其姓。仍其字而更改其音的,如勾涛;加金字的,如钧光祖;加丝字的,如钧纺;加草字旁的,如苟湛;改为句字的,如句思;增而为句龙的,如句龙如渊。一姓改为六姓,析为数家,累世之后,将难以区别。有改名以避讳的,《南齐书·萧景先传》载:本名道先,因避齐高帝萧道成讳而改为萧景先。有的名犯讳而以字称。《新唐书·刘知几传》载:刘子玄名知几,为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嫌名,所以以字行,即称为子玄。有的去掉名中一字而避讳。《南齐书·薛渊传》载:薛渊本名薛道渊,避齐高祖萧道成讳,而为薛渊。有的为避讳而改官名。《通典·职官三》载:隋改中书为内史,侍中为纳言,大业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注:“隋氏讳忠,故凡中皆曰内”。唐高宗李治登极后,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为避唐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讳而然。有时为避讳而改地名,汉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改恒山为常山。晋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建业县为建康、改邺县为临漳。隋炀帝杨广登极后,改广州为番州。魏献文帝讳弘,改弘农郡为恒农郡。此类甚多,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一《避讳改郡县名》条可参考。有的为避讳而改经典文字。《诗·大雅·荡》中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唐人修撰史书时,在《梁书·萧子恪传》中变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代”。世改为代,是避李世民名讳。《北史·宇文憧传》“堂修二七,博四修一。”是引《考工记》文,改广为博,以避隋炀帝杨广名讳。有的要改动植物的名称,以避讳。汉代高祖刘邦皇后叫吕雉,而将雉改为野鸡。因唐代宗名豫而改薯渍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曙而作山药。诸如此类甚多,陈垣先生的《史讳举例》从八个方面八十一类例证,为避讳作了系统的总结,如有感兴趣的人,去翻阅一下就更清楚了。
 
君王名讳,在古代称为“国讳”,有时把国讳扩大开来,帝王祖宗的名讳,皇后、皇太后名讳,有时甚至连皇后、太后的父祖名也在避讳之例。晋成帝皇后叫杜陵,为避讳,改陵阳为广阳县。汉元帝王皇后父名王禁,为避讳而改禁中为省中。在外交上,各国之间也避讳其国讳,主要是宋、辽、金,夏比较突出。西夏李彝殷,为避宋宣祖弘殷讳,改为李彝兴。西夏元昊父名德明,范仲淹致元昊书称后唐明宗为唐显宗。因为避讳比较麻烦,因此,申繻在论述命名时,提出了五不准“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主要是为君主着想的。有些帝王也为自己或其子孙取些生僻的名字,汉平帝刘箕子为避讳,改名为刘簇。魏常道乡公曹璜继承帝位,为难犯而易讳,改名为曹奂。或者故意造字来作为名字,三国吴国主孙休为易避讳,为其四个儿子各造一字,太子名旺、读湾,事见《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嗣主传》注引《吴录》。
 
避讳起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朝贞观、显庆时有关于避讳的法令;宋淳熙年间重修文书式中为避讳一构字,嫌名达五十五个字。绍熙年间重修文书令时,对避讳做了明确规定,“今后臣庶命名,并不许犯祧庙正讳,如名字见有犯祧庙正讳者,并合改易。”见《宋史·礼志十一》。元、明避讳稍为宽松。清朝顺治皇帝福临,下诏章布,臣民可不避“福”字,称“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但在避讳上,其子孙却更是严厉,在文字狱中,有很多不是由避讳所引起的。乾隆十三年(1748年)八月,清高宗在北京月坛参加祭祀后,回宫途中经过西四牌楼处,偶然见一户居民门楣上写着“五福临门”,犯了其祖宗福临的名讳,十分恼怒,第二天颁诏责问,并把这家门楣上的四字除去。还诏示全国以后不许在门上题这四个字,违者严惩。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河南祥符人刘峨刷卖《圣讳实录》,将清帝名讳均依本宇正体写列,因此,被以污圣之名查拿审讯。皇帝亲批:“敢将圣讳御名字各依本字写刻,实堪发指。”结果,刘峨被斩决,与此有牵连的人也受到了处罚。这仅是冤案中的一个小案。其大案为避讳不慎而死的人,就更多了,避讳,经过二千余年的发展后,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对帝王的避讳,也就宣告寿终正寝了。对末代皇帝溥仪的名字的避讳,除极少数人改名避讳外,多数人不再避讳君主的名字。但在袁世凯八十三天复辟时期,因为正月十五吃“元宵”,这“元宵”与“袁消”谐音,引起了这位洪宪帝的忌讳,怕有妨皇帝宝座,下令禁改“元霄”,一律改称“汤圆”。不过,已是避讳的回光,返照而已。
相关名字
加载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