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店铺起名

姓从何而来

作者:起名之家 发布时间:2020-01-08 10:32:0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每个人都很看重自己的姓。话本小说里的英雄好汉们敢作敢当,动辄宣称:“大丈夫行不改姓, 坐不改名。”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赌咒:“我要是如何如何,我就不姓王( 或者不姓张,不姓李,不姓刘...。”说这些话的人大都底气很足,但可以断言,他们中十之八九并不明白自己的姓从何来。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人的姓从何来,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的问题。《白虎通义》这样说明姓的由来:
 
姓所以有百者何?以为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纪其族。人含五常而生,正声有五,宫、商、角、徵、羽,转而相杂,五五二十五,转生四时异气,殊音悉备,故姓有百也。
 
律,是古代用来校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器,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古律用竹,又用玉,汉末以铜为之。”吹奏音乐,依其声音来确定姓氏,这种说法固然美妙、浪漫,但显然是作者的主观臆断之辞,其距离姓氏由来的事实真相,实在是不可以道里计了。
 
回答姓从何来,首先得明白姓的原始意义。姓是什么?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现在小孩出世,一般随父姓。但在远古之时,男女之间没有严格的性关系规范,更没有明确的对偶婚制度,在亲子关系的认定上,往往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当然也就不可能随父姓了。这便是“姓”字为什么由女、生二字拼合而成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从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中所看到最早的古姓,几乎都有一个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嬴、妊、妃、好、姚等。
 
从古至今,姓都不属于哪一个人独有,而是属于一群人共有。这“一群”,有时可多至数千万人。如现今中国的李姓、王姓、张姓,人口都在七八千万以上。当然这是后话。在姓出现之初,它仅仅是某一个母系群体的“公名”。 而在上古时代人们的心目中,自身群体的公名的最便捷的来源,或者是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名,或者是群体崇拜的图腾的名称。关于前者,《国语·晋语》记载的例证是,黄帝的姬姓源于其氏族居住区内的姬水,而炎帝的姜姓则源于姜水。关于后者的文化史依据是,在混沌初开的上古时代,人们不了解人类自身的起源,不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现象( 如鸟兽、林木、土石、雷电等)存在着特殊的亲缘关系,从而将它们认作本氏族的祖先和保护神,奉为自己崇拜的图腾。现有研究表明,“每一个氏族都有一种图腾,这个图腾就发展为后来的姓。如云南新平杨武鲁魁大寨的彝族人认为,方姓是獐子变来的;杨姓是绵羊变来的;范姓是水牛变来的;张姓是绿斑鸠变来的;等等。”还有学者考证出《百家姓》中的熊、马、牛、羊、乌、凤、龙、梅、花、李、叶、林、山、水、方、石、毛、皮、冯、风等姓与上古氏族图腾的直接关联。
姓从何而来
关于姓氏出于图腾的问题,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的意见。马雍认为,每一个原始部落都有其图腾传说,中国古代也有,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中国古代的姓是否即是图腾,却难以证明。他强调,近代有些学者企图把古代部落的姓统统解释为图腾,如把姚姓.解释为以桃为图腾,把姜姓解释为以羊为图腾,把己姓解释为以蛇或虫为图腾,都是毫无根据的。至于今天的姓氏,绝大多数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氏转变而来,就与图腾更无关系。我们不能见到某些姓氏恰好是动物、植物的名称,就一律认为其始祖是以这些动物、植物为图腾。例如马姓,《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先祖赵奢为赵将,号日马服君。马服是山名,在邯郸西。赵奢的子孙可能先以“马服”为姓,后简化为马。况且,马姓的来源绝非单一,有的出自羌族,有的出自蒙古雍部,而回族马姓,则是由阿拉伯文译名简化而来。如果不区别分析,就说马姓以马为图腾,岂不大错特错。
 
谢维扬也指出,不可简单地认为,姓就是图腾。中国史前的姓,有的并非来自氏族祖先前身的形象,如姬、姜二姓并不涉及这两个氏族祖先所由产生的动物或植物。另--方面,有些已知的氏族始祖前身的形象又与它的姓没有关系,如商人子姓,就与其始祖前身玄鸟无关。总之,“中国远古代的居民,在氏族名称或标记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形成了姓这个形态。它是氏族的标志,却不包含氏族祖先的含义,也没有对它的禁忌和崇拜,因此它与图腾是不同的。”作为某一群体的公名,姓的数量起初并不太多。相传黄帝、炎帝之后,黄帝之子共传25人,“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擐、依”。春秋时代的姓,顾栋高统计仅21姓。顾炎武则认为,“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即: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姑、祁、芈、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盛冬铃认为,“西周铜器铭文所见的姓,可以明确考定的不到三十个。”维扬统计周代见于文献的姓有34种,依其来源,可分为原生姓(如风、姜、姬、嬴、偃等)、分化姓(如姚、姒、妫等)和其他(即不知起源者,如曼、归、熊、隗、怀、允、漆等)三组。对于以上数字,严军又进行了仔细的辨证,提出:“中国先秦曾经存在过的古姓为四十三个以,上。仅西周、春秋的姓就在三十个以上。”
 
无论上述数字哪一个最准确,先秦古姓不过50个左右,是没有疑问的。但是,现在我们得知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以及目前还在使用的姓,却多达数千。有人统计,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这还不包括四字姓和元、清时代移居中原的蒙古族、满族人译改的姓,边疆少数民族的姓氏也未计算在内。另一种统计则算出,见于文献的姓氏共有
6362个。这么多的姓,是从哪里来的呢?
 
要弄清楚这一问题,必须先了解少量的姓分化出众多的氏,而众多的氏又与姓相统一,这样一段饶有兴味的文化史进程。有意思的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姓、氏这两个字的写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的文化学、社会学意义。这是以象形和会意为主要结构方式的汉字系统为我们提供的特殊恩惠。
 
姓,属于会意字,即利用已有的字,依据一定的逻辑加以组合,表示一个新的概念。在甲骨文、诅楚文(战国时秦国刻石文字)中,姓字即由女、生组合而成。在金文中,姓字由人、生组合而成。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
 
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从这一点出发,古代“姓”和“生”通用,有时还特指生子。东汉刘熙的《释名》说:“女生为姓,谓子也。”三国魏张揖的《广雅·释亲》说:“姓,子也。”清王念孙进--步疏证:“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一个人生而有姓;同一血统的子孙同姓。这就是文字学告诉我们的“姓”字的意义。
 
氏,属于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这个字,而且写法基本一致。许慎认为这个字是像山岸崩塌之形,“氏崩声闻数百里”。清人朱骏声不赞成此说,认为氏字的本义应为木本,即植物的根。弯曲的根叫氏,直形的根叫氐。林义光同朱而异许,指出氏字“不象山岸胁之形,本义当为根柢。...姓氏之氏,亦由根柢之义引申。”简言之,人有姓氏,正如树有根本。在现代人眼里,姓与氏似乎是同一的,没有区别。人们司空见惯的以姓氏笔画为序,不就说的是按所姓之字的笔画多少来排列先后吗?可见姓就是氏,氏就是姓。但是,在上古时代,姓与氏却是有严格区别的。关于这一点,宋代学者郑樵说得很清楚:“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上古时代的姓与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简单地说,一姓可包括若干氏,这就是《通鉴·外纪》所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换言之,姓是大宗的族号,氏是由大宗分出去的支系小宗的族号。大约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逐渐察觉了近亲之间性关系给后代人口素质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规律,并开始有意识地在性关系方面奉行族外婚的原则,“同姓不婚,恶不殖也”。郑樵说“姓所以别婚姻”,就是对此的总结。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化,人口的繁衍,活动区域的扩展,原有的氏族必然要发生分蘖,产生出数量越来越多的新的氏族,一个姓分化出若千个氏。与此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上升,特别是对偶婚制的实行,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不仅必须,而且可能。原本由母系计算的血缘关系,于是转换为由父系计算。这样一来,由姓分化出的氏,便成为由男性为中心的新的氏族的公名。因此,历史传说中的黄帝称轩辕氏,炎帝称烈山氏,尧称陶唐氏,舜称有虞氏,也就不是氏族领袖人物个人的私名,而是他们所在的氏族的公名。此后的周代,天子分封有德的人为诸侯,根据他们始祖的起源赐姓,再赏赐土地、人民作为封地而命氏,这就是《左传·隐公八年》记载的“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周王室本为姬姓,被分封的各国诸侯与周天子同为姬姓后裔,但他们各自封国的名称,如鲁、晋、郑、吴、蔡、魏等,又成为自己及其后裔的氏。这里特别要说明,在周代,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是没有姓氏的。在当时,“百姓”的含义并非指一般民众,而是指贵族,与我们今天讲的平头百姓不是一回事。郑樵说“氏所以别贵贱”,就是对此而言。
 
在众多的命氏方式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呢?有研究者根据《左传》内出现的氏名分析,认为《左传·隐公八年》所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这一段话里列出的氏于国、氏于字、氏于官、氏于邑四种,是最主要的。
 
由于宗法制度的存在,直到春秋末年,姓与氏的区别还是非常严格的。进入战国时代,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周王室的实力与威望江河日下,宗法社会里封邦建国、世卿世禄的制度再也难以为继。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昔日的公子王孙,不少已沦落为平民。与此相应,以国、以邑为氏作为“别贵贱”、显门第的标志,也就失去了现实的依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最终以阶级地缘政治取代氏族血缘政治,姓与氏的区别不再有任何意义。到了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姓即氏、氏即姓的观念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屡屡说出孔子“姓孔氏”,汉高祖“姓刘氏”这样的话来。如果有人据此误认并嘲笑司马迁竟然搞不清姓与氏的区别,那才真叫妄作解人,贻笑大方了。
 
关于“姓从何来”的问题,另一种理解是追寻每一个具体的姓氏的来由。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的许多关于姓名问题的出版物关注的“热点”之一。需要提醒读者的是,由于历史演化的漫长,社会变迁的剧烈,以及许多人们无法预料的偶然因素,要想准确地.确定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姓源于何时、何地,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在众多的此类出版物中,对同一个姓氏的来由,往往是言人人殊,令人无所适从。所以,读者在阅读这一类书籍时,应抱“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态度,不要盲目信从。以上内容由五行阁http://5xg.cn搜集整理,版权归创作人所属,本站转载。
相关名字
加载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