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店铺起名

单字姓与复姓

作者:起名之家 发布时间:2020-01-14 09:52:39
中国人的姓氏以一个字的居多,例如《百家姓》开篇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人人习见,不以为怪。另一方面,两个字的姓也常可遇见。一个字的姓叫单姓,两个字的姓叫复姓(比较宽泛的说法,把三字姓、四字姓也叫做复姓。不过三字姓、四字姓绝大多数是由少数民族姓氏译成汉字而来,情况更特殊,这里不作讨论)。
 
从历史上看,单姓和复姓共存的时间很长,直到现在仍然如此,不过,基本趋势是两者的数量此消彼长,复姓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徐俊元等著《贵姓何来》编制的《古今姓氏表》,不分时代,收录5093个姓氏,复姓竟然有1723 个,比例占了三分之一。但是,如果区别时代来分析,不难得出复姓越来越少的结论。当年孔子的72位弟子中,复姓者竟然有23人:端木、颛孙、澹台、公冶、南宫、公皙、漆雕、公伯、司马、公西、巫马、公孙、公祖、公良、公夏、壤驷、奚容、公肩、句井、罕父、左人、步叔、叔仲,比例是32%。东汉时代的《风俗通·姓氏篇》收录了约600个当时常见的姓氏,复姓有150 多个,占了四分之一。宋代的《百家姓》所收438姓中,复姓有30个;《续百家姓》所收596姓中,复姓有76个。两相合计,复姓只占了10.25%。有人统计,现今汉民族广泛使用的3000多个姓氏中,复姓只有250多个,约占8%。
 
单字姓和复姓
复姓减少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复姓毕竟不如单姓简洁明快,为了使用的方便,不少的复姓主动简略成了单姓。如卢蒲简为卢,即墨简为即,毋邱简为毋,马服简为马,钟离简为钟,荣伯简为荣,古成简为古,褚师简为师,欧阳简为欧,司马简为司,澹台简为台,公羊简为公,宗政简为宗,慕容简为慕,等等。其中具体的因由当然各有不同。有的是以官职为复姓者,因为失官而改为单姓。秦灭卫国,卫国的司寇氏于是改寇氏。有的是以邑为复氏的,失邑而改氏,闻丘氏就是因此而改成闻氏。
 
古往今来,复姓中的名人如群星璀璨。他们中有:
 
被伯乐称赞“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相马能手九方皋;
能工巧匠、建筑行业尊为“祖师”的公输般(即鲁班);
战国时齐国学者淳于髡;
相貌奇丑但才智过人的齐国女子钟离春;
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良吏西门豹;
能言善辩的逻辑学家公孙龙;
制定朝仪规章,使刘邦体会到当皇帝实在威风的博士叔孙通;
西汉风流才子司马相如;
诙谐滑稽的辞赋家东方朔;
“无韵之离骚”《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曹操手下的猛将夏侯渊;
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千古名相诸葛亮;
诸葛亮的对手、魏国大将军司马懿;
厉行“汉化”改革的魏孝文帝拓跋宏;
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
协助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的名臣长孙无忌;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
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
史学巨制《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
元朝开国元勋耶律楚材;
当代著名电影演员中叔皇、上官云珠、东方闻樱;
舍身救火车的英雄战士欧阳海;
 
既有趣味、又有学术研究意义的是,有的历史人物,究竟属不属复姓,很有探讨的必要。例如,春秋时代大史家、为孔子《春秋》作传的左丘明,到底是不是复姓,就有多种说法。关于左丘明,典籍中最早的记载见《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 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对这位孔子引为同道者的姓,历来众说纷纭。
 
一是认为姓左。此说出自《汉书·刘歆传》:“《春秋》,左氏丘明所修。”又唐代《元和姓纂》载:“左氏,齐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为氏。鲁有左丘明。”郑樵《通志·氏族略》也说:“左姓,丘明名。”
 
二是认为姓丘。宋代《广韵》卷二下平声“由”部所录“丘”字条下有关于丘氏的记载:“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俞正燮《癸巳类稿》也认为姓丘名明,为什么称其书曰《左氏传》,是因丘明为左史,故以官称之。
 
三是认为姓左丘。《史记.太史公自序》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既姓左丘,为什么不称其书曰《左丘氏传》?朱彝尊《经义考》解释是:“因孔门弟子避夫子讳之故。”
 
近年来,有研究者补充说明左丘明实以左为姓氏的理由,一是《韩非子》内外《储说》两篇中“左氏”地名的记载,提供了“左”姓说更早、更权威的证据。这个左氏,正是左丘明父子的埋葬之地。而且,宋、明石碑及口碑资料都表明,地名“左氏”之称又缘于左丘明埋葬于此。二是左丘明为鲁太史,太史亦称左史。依以官为氏的一般规律,既为左史之官,故得左氏,顺理成章。为什么认定以官为氏而非以地为氏,一个根据是,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条下列出狐丘、陶丘、楚丘、安丘等二十八丘;“以邑为氏”条下又列出谢丘、瑕丘、吾丘等十一丘,都无左丘一氏。另一个依据是《广韵》卷二“丘”字下,列出汉代含有“丘”字的复姓四十四种,独无左丘。关于左丘明姓氏的讨论,还可以继续下去,以上一家之说,可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历史,上可以确定的复姓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以地名为姓。例如,楚庄王的小儿子名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子兰的后裔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便以上官作了姓氏。又如欧阳姓,本禹王之后。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到少康时,封庶子无余于今浙江绍兴,建立越国。公元前306年,越国被楚国所灭,亡国之君无疆的儿子名蹄,受封于乌程(今浙江吴兴)的欧余山之南。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蹄又被称为欧阳亭侯。其后遂以欧阳为姓氏。属于此类的还有贺兰(山名)、羊舌、百里(邑名)、澹台(湖名)等姓。
 
二是以官爵为姓。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杞简公之弟佗逃到鲁国。鲁悼公因其本为夏王族之后,予以优待,封爵为侯,世称夏侯。以后,佗的子孙就用夏侯作了姓氏。西周开始,朝廷设有司徒、司空、司马的官职。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筑,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这些职官权重位尊,显赫-一时,他们的族人引以为荣,便将官职拿来作了姓氏。属于此类的还有太史、司寇、乐正、少正、宗政等等。
 
三是以方位为姓。东方之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卦推算,伏羲氏出于“震"卦,位主东方,于是伏羲后裔的一支,就以“东方”为姓。与此同类的还有北宫、东宫、南门、西门等姓。周文王之后姬括,世代袭为卫国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宫门外,于是以北宫为姓。春秋之时,郑国某大夫居于西门,其后人便姓了“西门”。
 
四是以血缘关系为姓。夏、商、周三代,禄爵之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居五等之首,荣耀至极。他们的后人,纷纷自称“公孙”,以显血统高贵。所以《广韵》记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五是以次第为姓。西汉建国后,为翦除地方豪强势力,将齐国田氏诸后迁徙到诸陵,各支依住宅排列次序,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作了姓氏。
 
六是以社会影响为姓。春秋时代,鲁国的学者少正卯,聚徒授学,使得“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声名鹊起,世称闻人,他的后裔便拿“闻人”作了姓氏。
 
七是以少数民族的特殊称呼为姓。如赫连、单于、呼延(匈奴族)、拓跋、宇文、慕容、独孤(鲜卑族)等等。
 
上文提到,历史上存在过的复姓有1700多个。一份调查显示,源自汉族的复姓,目前还在使用的有58个。58个复姓中,以欧阳姓人数最多。据1982年全国两千分之一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姓欧阳的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如按汉族人口11亿计算,有66万人。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两省。如戏剧家欧阳予倩,是湖南浏阳人;全国政协副主席欧阳钦,是湖南宁乡人;革命先烈欧阳立安,是湖南长沙人;舍身救火车的英雄战士欧阳海,是湖南桂阳人;等等。
 
此外,人数较多(约几万人)的复姓还有上官、诸葛、司马、夏侯、端木、司徒、淳于、澹台、轩辕、申屠、令狐等11姓。人数较少(约几千到一万人)的复姓有公冶、亓官、东方、司空、西门、南宫、皇甫、鲜于、颛孙、相里、第五、延陵、闻人等13姓。
 
源自古代少数民族的复姓,存留至今的有19个。其中人数较多的是尉迟、赫连、慕容、宇文、完颜、万俟(读作“磨其”)、呼延等7姓。这7个姓,分布很广。尉迟,见于冀、豫、苏、沪、晋、鄂、赣;赫连,见于晋、豫;慕容,见于粤、湘、鄂、浙、黔;字文,见于陕、晋、豫、黑、冀;完颜见于陕、皖、粵;万俟见于皖、鲁、甘;呼延见于陕、豫、晋、苏、鄂。这种现象正说明,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民族融合的广泛和深入。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复姓的减少是一种基本趋势。但是,进人现代社会以来,随着同名同姓现象的日趋严重,人们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时,想到了用复姓取代单姓,不失为办法之一。当然,这里说到的复姓,与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司马、诸葛等复姓,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都是两个字;而不同的是,它没有固定的用字构成,而是由父母双方的姓连缀而成,例如:张王、李陈、邓郭等等。其实,这种方法古已有之。女子出嫁后,将丈夫的姓加在自己的姓之前,称为金王氏、林田氏等等,实质上形成了一类特殊的复姓。也有人把它称为双姓。双姓并不传给后代,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复姓。现在港、澳地区,有的女性仍然保持了这一命名方式,婚后将夫姓冠于己姓之前,如1996年底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议员的杜叶锡恩、范徐丽泰、林贝聿嘉、周梁淑怡、曹王敏贤、梁刘柔芬。虽然这一方式多少带有历史形成的性别不平等的痕迹,但它也提供了一条思路,即兼取男女双方(或夫妻,或父母)之姓,可以构成变化多端、数量极为庞大的复姓(双姓)种类,从而大大减少姓名相同带来的诸多麻烦。
 
以原有的两个单姓组合而成的新的复姓,也称为合姓。合姓与上面提到的双姓有质的区别。双姓没有固定的组合,也不传给下一代。而合姓则有固定的组合,代代相继。合姓的产生,一般都有特殊的起因。以“张包”这个合姓为例:张包子俊,集邮家,祖籍安徽歙县,先祖本姓包。包家女子嫁给张家。张家无子,包家便过继男孩给张家。张、包两家多代相互通婚,导致人丁不旺。为了阻止这一趋势,张包子俊的父亲张镜如的高曾祖母立下遗嘱:“张包宜兼姓,两姓不再婚。”合姓“张包”由此产生。又如合姓“陆费”:相传其祖本姓陆,因养于费姓外家,遂改姓陆费。清乾隆年间有进士陆费迟,近代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都是这个家族的后裔。
 
合姓在江苏宿松、宜兴,湖南攸县、邵阳以及台湾等地较多。如:李段、万刘、王杨(宿松)、屈江、马徐、杜纪(宜兴)、康刘、萧谭、刘谭(攸县)、谢吴、刘艾(邵阳)、钱王、范姜、张简、刘胡、翁林(台湾),等等。目前已知合姓数量在100 个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合姓与双姓在形式上完全相同,需要具体分姓氏使用者的情况,才能区分开来。
相关名字
加载更多...
回到顶部